黃河之水清如許 如蘭之州氣自華

黃河蘭州段水環境安全關系蘭州市和下游九省市飲水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近年來,蘭州市擔好上游責任,展現上游作為,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
如今,黃河兩岸連片蘆葦、黃河水質連年達標、候鳥回歸,“串珠成鏈”的沿岸景點吸引著各地游客,打卡黃河之濱已成為一種新時尚,黃河也已成為造福蘭州人民的幸福河。
碧水引得候鳥歸
水清了,鳥來了。近些年,伴隨蘭州市大力修復鞏固黃河水環境,大批鳥類陸續回歸。如今的黃河,濕地相望、蘆葦成片,成為候鳥遷徙的驛站,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
白天鵝來了,三江口熱了。10余隻白天鵝,使得偏遠、寂靜的三江口變得熱鬧起來。
和攝影愛好者一道,記者日前驅車來到西固區達川鎮。經排排農舍,再向南穿行1人高的大片蘆葦后,便能看到前方長長河堤內寧靜的河面。仔細望去,三三兩兩的野鴨子在河中悠閑地游來游去,絲毫不理會靠近堤壩的游客。
三江口位於西固區達川鎮,因黃河、湟水河、大通河交匯而得名,是湟水河匯入黃河的三角地帶區域。因區域內蘆葦叢生,且有大片濕地,引來多種水鳥前來嬉戲覓食。
沿河堤慢慢找尋,便能看到不遠處有10余隻白天鵝飄浮在如鏡的河面上。時而曲頸飲水、時而引吭高歌、時而展翅欲飛……優雅的姿態,如仙女般飄逸,攝影愛好者紛紛舉起手中的“長槍短炮”,聚焦這美好的瞬間。
近幾年來,由於三江口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每年冬天,天鵝開始成群結隊遷徙到這裡越冬,這為冬季的黃河帶來了生機,增添了色彩與靈動。
“最早是4個,現在有17個,前兩天還是12個。”採訪時,一位姓達的村民對記者說:“它們可是寶貝,我們每天都要過來看,哪天來幾隻,哪天走幾隻,我們都清楚。”
“天鵝來了,真不容易。如今正是農閑的時候,大家自發組成志願者,一方面捐款給天鵝買玉米,另一方面過來守護。為了不打擾天鵝在這裡過冬,這裡禁止無人機航拍,更不允許個別游客想看天鵝飛翔而用石子驅趕。好在這種行為很少出現了,人們愛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普遍提高,大家都想挽留這些天鵝,不願驚嚇它們,並希望以后來這裡過冬的天鵝能越來越多。”達姓村民這樣說。
臨近10時,前來觀看天鵝的市民多了起來,護堤外擠滿了人。
“今年人最多,許多人都是慕名而來。為了拍個好畫面,有的攝影愛好者從上午一直守到下午5點。”岔路村的劉國權說:“我也是一名志願者,幾乎每天都要過來看看,上周末村口路邊就停了七八百輛車,最多的時候一天有3000多人。白天鵝的到來,不僅給這裡帶來了人氣,還帶動了當地的經濟。”
蘭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員郭慶勝說,去年他們組織了一次“野生動物攝影大賽”,其中有一張名為“全家福”的照片,就是在這裡拍攝的,照片裡有12隻白天鵝。今年聽說這裡的天鵝又增加了,便又組織愛好者前來。以前,如果想拍天鵝,近的去張掖,遠的就要去河南。現在白天鵝願意來蘭州過冬,這對攝影愛好者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至少不用跑太遠的路了。
他說:“近些年,黃河治理得越來越好,生態環境逐年提升,前來過冬的鳥類也會越來越多。我們將通過圖片定格鳥類日常生活的美好瞬間,展現蘭州市逐年改善的生態環境,提升市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我們是本地人,小的時候,這裡還有採砂船,周邊環境不好,連水鴨子都沒有。近些年,政府加大了生態保護力度,不僅禁止採砂,還保護了這裡的濕地,加固了堤壩……漸漸的,水清了,水鴨子來了,白天鵝也來了。”劉國權說:“為了保護這些天鵝,我們都會自願來這裡值守。天鵝有靈性,他們願意來這裡過冬,說到底,還是看上我們這兒的環境了。”
在白天鵝來之前,2021年11月18日,蘭州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會員、野生動物攝影師邊忠建在黃河青城段監測時有幸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鸛。黑鸛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由於近年數量急劇減少,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珍稀程度不亞於大熊貓,國內外專家認為其種群數量還在下降。目前,全世界不足3000隻`,中國約有1000隻。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3條路過中國,而其中有兩條遷徙路線在蘭州市重疊。一條是東亞-澳大利亞路線,另外一條是西亞-印度路線。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級高工張立勛說,經過觀測,大天鵝在蘭州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三江口,其他地段很罕見。它們每年11月份從蒙古西部遷徙來到該區域,至次年3月份天氣暖和后便離開。剛開始,冬天抵達三江口的大天鵝隻有幾隻,現在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黑鸛則是2019年在蘭州新區濕地公園之后的第二次記錄。黃河青城段水勢平緩、灘涂地相對比較大,適合涉禽、游禽等濕地鳥類棲息。黑鸛在蘭州市是遷徙路線停歇種類。他說,伴隨著蘭州加強濕地鳥類棲息地保護和恢復,以灰鶴、蒼鷺、白琵鷺、普通鸕鹚、普通秋沙鴨、赤嘴潛鴨等為代表的大批濕地鳥類在黃河蘭州段遷徙停歇,繁殖、越冬。相信將來,黃河蘭州段定能呈現百鳥爭鳴、生機盎然的和諧畫面。
河口是庄浪河匯入黃河之口岸,因臨近庄浪河與黃河交匯的地理位置而得名。該區段時常能看到成群的候鳥在河水裡覓食、嬉戲的場景。此外,在黃河安寧段、七裡河段、城關段等處都會發現,凡是有河心島和濕地的區域,都能見到候鳥飛翔的美景。
愛鳥護鳥成時尚
蘭州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是很多候鳥遷徙的必經之站,近幾年,在社會各界關注下,蘭州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已有赤麻鴨、蒼鷺、大天鵝、中華秋沙鴨、斑頭秋沙鴨、赤頸鴨以及天鵝等 50 多種鳥類一萬余隻候鳥在此過冬,將蘭州當作棲息地。
對鳥類來講,冬季是食物最為匱乏的時期,覓食困難。
為了保護在蘭鳥群順利越冬,市林業部門每年冬季都要採購糧食在一些鳥類聚集的河灘地、河心島進行投放。以提高全社會愛鳥、護鳥意識,推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們三五成群,手提各類谷物,在黃河邊鳥類經常停歇的地點投放“冬糧”。愛心活動,也引來在河邊散步的市民參與。大家一起愛鳥、護鳥,給鳥類送溫暖。
張立勛說,送“冬糧”,可最大限度解決鳥類越冬的問題,可以說是雪中送炭。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不少候鳥選擇遷徙至黃河蘭州段越冬,一些市民、游客便有了賞鳥的機會。需要提醒的是,在觀鳥、接近鳥類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定距離,不能給其造成驚擾﹔市民、游客擅自給鳥類投食現象應得到重視,因為從野生動物的習性與保護的角度講,頻繁的人工干預會對野生動物自身的野外生存能力造成不良影響。市林業局呼吁,要加強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拒絕捕捉、捕殺,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樹立愛鳥、護鳥理念,讓人鳥關系更加和諧。
為了便於對野生動物展開觀測,林業局還與水利部門達成一致,將共享使用水利部門安裝在黃河兩岸的200個攝像頭,合作對濕地鳥類開展實時觀測。
張立勛說,對野生動物多樣性研究涉及到監測和保護兩個方面,他們正著手打造有關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平台,對野生動物監測和保護工作實現智能化和可視化。
甘肅省自然地理獨特,鳥類資源豐富,是中亞地區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也是雁鴨類、鶴類和多種猛禽的重要停歇地和棲息地。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冬季,赤麻鴨、綠頭鴨、棕頭鷗、蒼鷺等50余種,萬余隻冬候鳥以黃河蘭州段為重要停歇地。春秋遷徙季節,灰鶴、黑鸛等鳥類也會在此停歇,同時,白尾海雕、草原雕等大型猛禽也時常現身黃河蘭州段,因此,黃河蘭州段候鳥保護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濕地修復生態美
濕地向來有著“地球之腎”的美稱,對於蘭州市這樣一座河谷城市來說,片片濕地,不僅成為城市的“天然氧吧”,還成為鳥類嬉戲、生活的樂園。
近幾年來,隨著蘭州市環境污染治理的加快和山水城市建設的提速,修復保護黃河蘭州段濕地生態,黃河蘭州段濕地保護面積不斷增加,黃河蘭州段水域生態環境不斷優化,來蘭越冬的候鳥數量逐年攀升,其中不少候鳥選擇了水草豐美的黃河銀灘濕地。
漫步黃河邊,一處處“綠島”在河中遙望,鳥兒在水岸邊和“綠島”間自由飛翔。河水拍擊著河岸,蘆葦、河柳隨風輕輕搖曳……這裡儼然成為鳥兒生活的天堂,一幅幅自然美卷,為百裡黃河風情線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更讓人流連忘返。
藍天、白雲、連片葦溪,水鳥翱翔,清風徐來。
風景如畫的濕地是黃河流經蘭州留下的禮物,而隨著黃河蘭州段濕地修復和東段生態治理項目的推進,優美畫卷也將在蘭州城東徐徐展開……
該項目西起天水路高架橋,東至雁兒灣污水處理廠,總規劃面積約54.62萬平方米,其中,灘尖子濕地面積為44.45萬平方米,雁兒灣濕地面積為10.17萬平方米。主要建設內容為濕地植物栽植工程、土方工程、生態監測系統工程、給水工程、基礎配套服務設施等。
項目建成后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蘭州市城關區南濱河路雁灘黃河大橋至雁兒灣段區域的環境面貌,進一步提升該區域的景觀功能和社會功能﹔與此同時,該項目的實施還能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態和人文環境,從而進一步改善項目所在區域的環境面貌,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多年來,蘭州一直努力改善著黃河蘭州段的生態環境,事實証明,努力得到了回報。
在歲月的注視下,黃河將一年比一年變得更加多彩、靚麗。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呂晟君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