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亮”起來 “活”起來 “燃”起來

——讓隴原璀璨革命文物生動輝映建黨百年征程與初心

施秀萍
2021年07月18日07:23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亮”起來 “活”起來 “燃”起來

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的實物遺存,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

甘肅革命文物數量眾多、內涵豐富、分布廣泛且特色鮮明。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揮好革命文物這一生動鮮活的黨史教材,對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延續紅色文化的“根”與“魂”,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意義非凡。

千姿百態,讓豐富革命文物“亮”起來“靚”起來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走進歷史,回望當下,如何用好這本教科書,是一場歷史考驗。

保護好,是前提,也是根本。

“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目前革命文物保護狀況明顯改善,為開放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近2億元,先后實施俄界會議舊址等41項國保省保及岷州會議舊址等24項市縣保保護工程﹔同時,加大修復、數字化及預防性保護力度,不僅實現了有保護標志、有保護機構、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檔案“四有”目標,也初步形成了統籌規劃、連片保護、整體展示、有效利用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新態勢。

在保護的基礎上,讓星羅棋布在隴原大地上的豐富革命文物“亮”起來,走進觀眾視野,是基礎,也是關鍵。

“要讓革命文物‘亮’起來,得先厘清我省革命文物‘家底’。”馬玉萍告訴記者,我省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83處,有革命紀念館73個,共收藏可移動革命文物12536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466件(套)。

“家底”厚實,“亮”起來盡可千姿百態。

甘肅特支的成立、南梁烽火的燃起、紅西路軍鏖戰河西……省博物館《紅色甘肅——走向一九四九》展廳內,或單位學校組織,或三五好友結伴,參觀者絡繹不絕。

“展覽圖文並茂、脈絡清晰、生動直觀,很受觀眾歡迎。”講解員楊蕭蕭介紹,展覽自2011年6月開展,吸引了929萬人次觀眾參觀。

“省博物館共收藏革命文物5200多件,十分豐富,也最具甘肅特色。”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告訴記者,省博物館館藏革命文物主要集中在反映陝甘邊革命斗爭、紅軍長征、陝甘寧邊區建設、解放大西北等方面﹔同時,得益於豐富的館藏革命文物,自上世紀70年代起,省博物館就先后舉辦了《紅軍長征過甘肅革命文物展》《紅軍長征六省文物資料聯展》《甘肅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展》等主題展覽,“‘七一’前,展出《旗幟飄揚——長征在隴原》主題展,喜迎建黨百年。”

馬克思像、陝甘邊旗幟、解放蘭州旗幟……通過文物、油畫、雕塑、圖片、場景、多媒體等多元方式,珍貴革命文物將紛紛“亮相”。

歲月變換,展隨時移……走進紀念館、博物館,一個個展覽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千姿百態,生動呈現著一段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件件革命文物,各有特色,各有歷史,千姿百態,仿佛會“說話”,深情“講述”著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突出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增強生動性、互動性、體驗性,既要符合時代審美,又要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亮”起來,就要“亮”得耀眼,還要“靚”起來,好看、耐看。

“重溫歷史,就是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有情可寄。” 馬玉萍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我省累計爭取國家免費開放專項資金2.5億元,保障紀念館免費開放﹔投入2300萬元,開展了19個紀念館陳列展覽改造提升﹔推出一批革命主題展覽,舉辦基本陳列展覽124個、臨時展覽220個,開展研學等主題教育活動7000多場(次),接待觀眾近5000萬人次。

雲游博物館、雲直播、雲講解……數字化時代,推出線上革命文物展覽展示,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革命文物,讓觀眾參觀體驗更加方便快捷。千方百計,讓璀璨革命文物“活”起來“火”起來

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甘肅是一片紅色熱土,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也鑄就了南梁精神、長征精神、紅西路軍精神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精神是無形的財富,文物是有形的精神。

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碑、榜羅鎮會議舊址、會寧會師舊址……見証著革命歷史,承載、傳遞著初心使命,是傳承革命先輩精神、凝聚奮進力量的寶貴財富。

黨員登記表、樺樹皮歸物單、銅鑼鍋……講述著百年黨史中涌現出的一個個感人故事,“無聲勝有聲”,激勵后人賡續接力。

深挖歷史、史料對照、征集故事……為了提升講解的“感染力”,身兼“黨的歷史的研究員、黨的故事的宣傳員、紅色基因的傳承員”多重身份的講解員,可沒少下功夫。

參賽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舉辦全省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講解員培訓班……自學不夠,還有“專項充電”。

“陝甘支隊書寫的牆皮標語”“‘痛擊馬匪再立功’錦旗”“紅軍補償留贈百姓的銅鍋”……有文字、有圖片、有視頻,經省博物館報送,一件件革命文物“登”上“學習強國”,“走”出甘肅,“走”向全國,講述“紅色故事”。

“紅色甘肅”典藏本、寶珠筆、帆布包……琳琅滿目的紅色文創產品,既極具紅色人文情懷,又兼備極強的收藏性和實用性。觀眾看完革命文物,聽完黨史故事,總是順手帶一兩件回家,無論自留還是送人,都可在更久的時間內、更大的空間裡,充分感受革命文物的“余音繞梁”……

“創新載體,‘活’化傳承,方法很多。”白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生福介紹道,組織出版《長征·西征與打拉池》等書籍,攝制《紅軍在這裡的48天》《大會師》《淬火成鋼》等專題紀錄片和影視作品﹔會寧會師舊址還創新開發了上紅色黨課、看紅色故事會、唱紅歌等“十個一”活動套餐,採用現場教學、激情教學和體驗教學相結合的模式,有力增強黨史學習教育成效,有效發揮革命文物功能。

各有“奇思妙想”,各有“絕招秘方”。各地各博物館、紀念館恰似“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千方百計讓革命文物“活”起來、“火”起來,讓紅色文化的“根”與“魂”延續到更深、更遠、更廣……

千錘百煉,讓珍貴革命文物“動”起來“燃”起來

看著一塊塊圖文並茂的展板,聽著講解員聲情並茂的講解,6月10日,蘭州大學和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仿佛穿越時光,“一腳踏進”可歌可泣的“西路軍浴血河西的悲壯歷史”。

這一日,武威古浪戰役紀念館攜流動展板——“浴血西征”進入高校,開展以“慶祝建黨百年,傳承紅色薪火”為主題的黨史宣傳報告和“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

“作為文化工作者,要以喜聞樂見的活動,讓紅色基因在廣大群眾,特別是年輕人心中扎根發芽。” 古浪戰役紀念館館長王凱這麼說,也這麼做。當天,他以《光輝的歷程 鑄就英雄的贊歌》為題,開展了專題講座。

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企業、進農村……以豐富的革命文物為載體,我省設計制作了形式多樣、主題豐富的流動展板,讓不會動的革命文物“動”起來,讓這些紅色熱土上的“珍寶”從歷史深處走來,從展廳一隅走來,走進千家萬戶,走進千人萬心。

“與時俱進,才能讓館藏革命文物真正‘動’起來、‘熱’起來。”省博物館館長賈建威告訴記者,省博館藏的5200多件革命文物中,有3083件為珍貴革命文物,佔全省珍貴革命文物的四分之三,這幾天正忙著和中電萬維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合作,研發“心中的旗幟——紅色文化在隴原”小程序,“6月28日即可上線。”

AI復原、VI視頻講解、AR導覽、3D建模……小程序極盡所能,讓革命文物“動”起來,在廣大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熱”起來,也“燃”起來。

“解放區呀麼嗬咳,大生產呀麼嗬咳……”1942年到1943年,音樂家張寒暉來到我省慶陽市華池縣城壕鄉採風,被當地軍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深深感染,以華池縣當地民歌《推炒面》為基調,創作了這首《軍民大生產》。

歌詞簡潔、旋律鏗鏘。這首歌以及《繡金匾》《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等紅色經典歌曲,以華池封芝琴為原型創作的《劉巧兒》,曾在解放區和全國廣為流傳,一度很“燃”。

歲月如歌。這些甘肅革命年代的先鋒文化,以超越時空的巨大力量,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力前行,現在依然很“燃”。

“蠶豆稈,低又低,結出的大豆鐵身體,牢房的俐麗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數第一……”蘭州市創作的話劇《大豆謠》,講述了甘肅“小蘿卜頭”的故事,在少年兒童中產生了強烈反響。

“壯士西行魂猶在,狼煙烽火作塵埃。雲中誰寄家書來,焉支花開滿山坡……”6月20日晚,紅色題材音樂劇《焉支花開》在黃河劇院精彩“綻放”,向建黨百年獻上“藝術之花”。

張掖、蘭州、西安……愛國民主人士高金城烈士的歷史壯歌,隨著大型秦腔現代戲《肝膽祁連》的四處上演,唱響祖國大地。

“因為理想照耀,所以百煉成鋼!因為千錘百煉,所以光芒閃耀!”我省各地藝術家傳承紅色文化,同樣以“千錘百煉”的精神,精心打磨出一部部紅色劇目,讓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紅色歷史“動”起來,也“燃”起來。

茨日那毛主席舊居、臘子口戰役遺址、華池縣紅色南梁大景區……多措並舉、多元發力,我省用好用活革命文物資源,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每年吸引超1000萬名游客到我省紅色旅游區研學打卡,而年輕人已成為紅色旅游熱的主力軍。

“紅色旅游,又‘熱’又‘燃’,為甘肅樹立了一張張閃亮的紅色名片。”省文旅廳副廳長田學功介紹,我省重點培育的“紅色沃土”“長征豐碑”“浴血河西”三大紅色旅游區和14處3A級以上紅色旅游景區,已成為黨員干部接受教育、人民群眾旅游出行的第一目的地。

……

百年足跡,紅色味道﹔崢嶸歲月,砥礪前行。散布在隴原大地上的數萬件革命文物,已逐漸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讓隴原兒女從中“飽食精神食糧”,不斷跨越前進道路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鏗鏘邁步,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責編:周婉婷、杜昱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