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小鎮訪白坭

西江從廣東肇慶浩浩蕩蕩流淌而來,到了佛山三水,開始變得溫文爾雅。寬闊的江面,對岸的北嶺山脈和羚羊峽,一眼望去像水墨畫。白坭,這個號稱“西江糧倉”“西江魚艙”的魚米之鄉,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南部,系西江下游段,境內河涌交錯縱橫。
西江進入白坭鎮,雁鵝沙島像一員守將,江面浩瀚無垠,晴日水天一色,雨天煙雨迷蒙。早些年,白坭鎮在雁鵝沙島的水利排澇泵站上修建了聚賢樓。登臨聚賢樓,無論是望月懷遠,還是追古思今,都頗有幾分豪邁。
從聚賢樓向南,一條筆直的柏油路直通沙圍村。柏油路的左邊,古老的榕樹像一把把巨大的遮陽傘。這裡春種稻,夏收糧,秋冬種植花草,供游人觀賞。
從沙圍村向西,到了西江邊。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千百年來,這裡的人以“耕江”為生,西江是他們的糧倉。以疍家人為主的漁牧者,他們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依靠捕撈西江水產維持生計。岸上的人們則種水稻,挖塘養魚,種桑養蠶。今天,白坭鎮以西江水域的物產締造出的餐飲,成了以西江河鮮為主體的餐飲業的重要載體。沙圍村的雞煲蟹、西江蝦、冬瓜煲、七彩筲箕魚,龍池村波子角基圍的西江嘉魚、禾稈蓋珍珠,成為當地名菜。其中,西江水流到此,江面之下水流湍急,靠肇慶及高明區對岸的河蝦,左爪子長﹔靠白坭河岸的西江蝦,右爪子長。每年到了清明前后,正是西江蝦肥時,品蝦吃肉者絡繹不絕。
早在舊石器時代,白坭鎮就有人類在這裡勞動生息。明清時期,白坭鎮的發展達到鼎盛。由於出產上等蠶繭,加上發達的水路,此地成為巨賈營商的主要聚集地,享有“西江第一大港”的盛譽,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戶商”的繁榮景象。改革開放后,白坭鎮發展工業,成為珠三角西江岸邊的重要工業重鎮,亦是今日大灣區經濟建設中的排頭兵。
從沙圍村到創意糧倉,這裡是活化舊建筑歷史風貌的糧食博物館。館內保留了許多的糧食加工器具,詳細展示糧食加工的流程,以場景還原的方式,記錄嶺南糧食生產歷史與記憶。行走至此,如同開啟一場農耕文化體驗之旅。
從西江公園一路向南,西江老巷、陳家祠、海天書屋,記載著嶺南文化。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陳白沙曾在此開堂講學,授業解惑。
來到三巷村,隨處可見古老的榕樹和青竹。這裡小橋流水,典型的嶺南水鄉民居,依舊簡朴而庄重地靜默而立。三巷村的西岸圍,亦是西江水利竇閘的古老的見証之一,迄今為止,有300多年的歷史記載,是西江防洪安全體系的重要屏障。今天的三巷村,江水在村子裡緩緩流蕩,碩大的古榕樹在基圍小巷的深處肆意生長,蔥蔥郁郁。古老的嶺南漆藝,在巷子裡綻放著藝術之光。
此刻,一輪浩瀚的明月,在白坭鎮的上空醉美升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