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多元產業繪藍圖

近日,走進漳縣殪虎橋鎮東橋村,黃芪、當歸、黨參等中藥材鋪滿農家小院,飄散著淡淡的藥香。
在殪虎橋鎮東橋村中藥材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40多名工人有序操作,將初加工的藥材除雜、分類、扎把、包裝……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我們合作社全年能夠帶動300多名群眾季節性務工,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合作社負責人楊小原介紹。
近年來,殪虎橋鎮立足地理優勢,推進中藥材產業集約化、標准化、規模化發展。今年種植柴胡、黨參、當歸、淫羊藿等各類中藥材2.1萬畝,產值達8000萬元左右,戶均可增收4.8萬余元。通過引導6家大型藥材購銷合作社,採取線下收購、線上銷售的購銷模式,以高於市場的價格統一收購,統一加工、包裝銷售。
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是當地推動特色產業長足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殪虎橋鎮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推動木耳、中藥材、蘆筍、百合、沙棘等一批富民產業不斷興起,帶動了一方經濟、致富了一方百姓。
黑木耳是殪虎橋鎮發展特色產業、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匹“黑馬”。
殪虎橋鎮東橋村搶抓全縣著力發展食用菌產業的機遇,建成佔地30.8畝的黑木耳產業園,現有吊帶棚23座、晾晒棚11個,木耳挂棒量46萬棒,產量4.5萬斤左右,實現綜合收入200萬元以上。“木耳產業園的建成生產,常年帶動4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每人可增收6000元以上。”產業園負責人宋文友說。
殪虎橋鎮竹林溝村,海拔較高、氣候濕潤,適合發展蘆筍種植。走進蘆筍種植基地,一株株蘆筍嫩綠挺拔,群眾正忙著採摘。基地外,等候裝車的車輛排成隊列,將新鮮蘆筍運輸到蘭州、定西等地超市銷售。
“經過深入調研,我們引進蘆筍種植,從剛開始的50畝擴大到現在的300畝,每年產值達300萬元以上,能夠帶動全村50余名群眾季節性務工,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殪虎橋鎮竹林溝村黨支部書記朱文洲說。
每逢金秋,在殪虎橋鎮鐵溝村百合試驗田內,一筐筐又大又飽滿的百合經去泥、分揀、裝箱,運往蘭州、西安等城市。
百合種植戶胡建文是當地的脫貧戶。在村黨支部的動員引導下,胡建文流轉整合土地15畝,試驗種植百合。今年,百合畝產值達到1萬元左右,和其他農作物相比,種植效益明顯提高。
“今年主要是進行百合試種植,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種植積極性就會提高。明年我們將在全鎮廣泛推廣,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引導更多群眾通過種植百合實現增收致富。”殪虎橋鎮副鎮長王希坤說。
殪虎橋鎮林地面積廣闊,沙棘資源富集,現有野生和人工種植沙棘林7.8萬畝。在沙棘採摘旺季,當地近600名群眾參與其中,人均實現收入7000元以上。鎮裡還積極動員致富能人創辦沙棘初加工專業合作社,從事沙棘收購、果汁壓榨、果油分離等,延伸了產業鏈條。
“農閑來合作社打工,兩個月能掙四五千元,還能顧上家裡,很方便。”陽屲堡村村民李想梅說。
“我們因地制宜,瞄准當地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探索一村一品發展路子,引導群眾抱團致富,中藥材、黑木耳、百合、鮮蘆筍、野沙棘等特色富民產業已成為賦能鄉村振興、撬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支點。”殪虎橋鎮黨委書記姜玉紅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