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架起融合橋梁 豐富美育課堂(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2023年02月19日08: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架起融合橋梁 豐富美育課堂(堅持“兩創” 書寫史詩·新征程 新輝煌)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美育是提升全民審美素養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各級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機構,攜手打造頗具開放性、多元性、互動性的社會美育大課堂,美育功能愈發凸顯。在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趨勢下,如何整合社會資源使美育融入大眾生活?如何拓展社會美育空間提升美育質量?今天,本版約請3位作者,從不同角度探討社會美育發展新態勢。

——編 者

美術館——

用經典播撒美的種子

羅元欣

作為集展示、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和國際交流等於一體的文化機構,美術館承擔著社會美育的重要職責,是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優化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更好發揮美術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功能,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

從日常走進美術館,到“博物館裡過大年”,隨著美術館事業的蓬勃發展,美術館的主要功能已從“以藏品為中心”向著“以觀眾為中心”轉變,公共教育成為美術館的重要職責。公共教育的職能之一就是拉近美術館與大眾的距離。從展覽策劃到知識講座再到寓教於樂的公共教育活動等,構筑起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基礎。如何將專業的美術知識深入淺出地轉化為觀眾能夠看懂且願意看的內容,是美術館公共教育的工作重點。

美術作品是開展公共教育的依托,加強作品審美品鑒對於提升美術館公共教育水平十分重要。當下,越來越多美術館立足本館定位,深入挖掘館藏資源,以新穎的敘事策劃展覽,並在展覽中加入作品導賞,完成了從學術研究向展覽、向公共教育的轉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導賞詞的撰寫是公共教育的基礎,卻往往不被重視。作為知識的再生產,導賞詞不僅要有學術含量,還要通俗易懂。對此,北京畫院美術館進行了相應探索——在展覽中加入作品微信導覽﹔針對親子家庭開發觀展手冊,以輕鬆的語言為其解讀展陳邏輯、展覽作品,並根據觀展手冊策劃實施面向兒童的工作坊體驗活動等,受到觀眾的廣泛喜愛。內容制作上,美術館尤為注重知識的輸出效果,比如“滿園青青百草同——齊白石的跨時空對話之一”展覽的親子觀展手冊,富有創意地將齊白石作品與西方藝術經典進行對比闡釋,以比較學的方式,帶領觀眾了解中西藝術異同。

節假日期間為觀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已經成為美術館公共教育工作的常態。除了展覽、講座和兒童活動外,許多美術館建立起越來越完善的志願者團隊,把熱愛美術的人們變成在美術館服務觀眾的工作者。從展覽講解、文稿撰寫,到展覽拍攝、活動策劃等,美術館面向志願者開放更廣闊的藝術資源、人力資源,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認知,以便在展品與觀眾之間架起更多“橋梁”。

互聯網的發展,為美術館公共教育拓展新空間。如今,很多美術館線下線上齊發力,在充分開展線下公教的同時,又豐富線上體驗,從實體展覽虛擬現實(VR)呈現、直播導覽、線上策展、雲端講座,到新媒體、短視頻的宣傳推廣,讓美為更多觀眾共享。

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也在嘗試新的合作模式。一些美術館積極開展館校合作,把美術佳作和藝術知識帶入校園,把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帶給老師,彌補課內藝術教育資源的不足﹔一些美術館與優秀的藝術教育機構合作,以展覽、藏品等為基礎進行新的知識生產,利用藝術教育機構的傳播優勢,將美的創造分享給更多孩子和家庭﹔一些美術館打造“奇妙夜”,讓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在同一時空交匯,碰撞出“美術館的力量”。對於美術館公共教育來說,審美教育、藝術普及是內核,合作模式不過是圍繞這一內核展開的半徑,它有無限延伸的可能性。

打造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美術館,成為一種新趨勢。從中外美術館合作,到研究公眾介入藝術的形式,再到“探究式教學法”等,中國的美術館公共教育正在不斷拓展外延。未來,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用貼心的分享把美傳播到更遠的地方,這是美術館“美美與共”的價值所在。

(作者為北京畫院宣教部主任)

社區——

在家門口與美相遇

金江波

社區是創新實施社會治理的支點,也是社會美育的現實落點。將社區打造成有溫度的公共空間,是提升城市人文生活品質、推動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

推動美育進社區,讓藝術參與社區文化生態建設,構筑多元化的公共美育平台,賦能社區公共服務,日益受到重視,很多地方開展了有益實踐。像北京,在老城胡同片區實施了一系列社區營造活動,通過專業人士與居民一起設計建造多座“微花園”,如“史家胡同微花園”、崇雍大街“街區微花園”等,讓“微花園”作為綠色微更新的治理途徑,在美化社區環境的同時,促進大眾參與公共空間的共創共享,用生活美學影響社區居民生活方式,以治理精度提升社會溫度。像上海,2015年起持續推進“城市空間藝術季”活動,以“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為理念,以城市街道為主要實踐空間,在幾十個社區以藝術化的形式開展了老舊小區更新、兒童活動空間營造、街區慢行和游憩空間建設等項目。活動通過設計工作坊、藝術工作營、居民講堂、兒童美育等互動參與方式,將“15分鐘社區生活圈”構建過程搬到現場,全面建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讓居民在家門口與美相遇。

“以人為中心”的新時代美育,在真、善、美之間架起橋梁,為創新發展提供原生動力。形式多元的社區美育,打通區域間的壁壘,讓居民都有可能成為美的學習者、傳播者、創造者、生產者、消費者。例如,四川美術學院與重慶市高新區虎溪街道協作,在社區持續開展課程教學、特色美育工作坊、品牌展覽、各類研討會等活動,在藝術家與居民共創共享中增強居民與藝術、與社區的情感連接。上海市靜安區有些街道實施“幸福家園、宜居社區”行動計劃,邀請青年設計師、藝術家開展了“居民樓宇畫廊”“綠地創意小品”“社區手工創意節”等青年創意藝術季計劃,鼓勵居民從參觀者變成參與者,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劉海粟美術館發起了“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相繼建設了多座社區美術館,探索空間改造、藝術創意與社區互動有機融合,打造“無牆美術館”。這些社區美育活動,通過有溫度的藝術設計創建了“美美與共”的城市創意人文空間,力圖將社區建設成為一座大美育課堂,引導社會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風尚。超越時間、空間隨時隨地與美邂逅,美的社區、美的生活成為城市品格最好的詮釋。

不僅在城市,越來越多美術工作者、設計師讓美育下沉到鄉村,以生動的藝術實踐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在山西省和順縣許村,藝術家與村民共同改造、修復老房舊屋,舉辦不同主題的藝術節,讓鄉村重煥生機。在甘肅省秦安縣石節子村,藝術家將整個村庄視為一座無牆、無邊界的美術館,在村庄開展百余場藝術活動,創作了各類公共藝術作品,讓鄉村生活與藝術創作互融共生。在浙江省鬆陽縣,經過藝術改造后的傳統村落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賦能鄉村旅游發展。這些藝術實踐,都在全面深耕鄉土文化中,用藝術的方式助力鄉村實現“精神富有”,探索鄉村與城市連接新途徑,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推進全民美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社區是通往和構建社會美育的橋梁與重要路徑。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創新思路、活用資源,以豐富的社會美育實踐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

少年宮——

讓藝術之光照亮孩子心靈

關小蕾

作為新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校外教育和活動基地,少年宮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實踐成果亮點紛呈,內涵外延深化拓展,使少兒美術教育的價值,從單純的美術教學,拓展至更廣闊的社會領域。少年宮也因此贏得了更多社會關注,為少兒美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對於特殊兒童而言,美術教育既可以開發他們的藝術潛能,也可以發揮藝術的療愈作用,可謂一舉兩得。作為全國首家關注特殊兒童藝術教育的校外教育和活動組織機構,廣州市少年宮從1984年便開始了特殊兒童美術教育探索,並於1998年成立全國首個免費的“特殊兒童美術實驗班”,讓4—18歲特殊兒童通過美術創作在探索自我中成長。2006年,廣州市少年宮正式成立特殊教育中心,進一步將服務對象拓展至各類弱勢群體。如今,少年宮為特殊兒童開設了50多門校外興趣活動和藝術治療課程,累計為廣州市特殊兒童、孤兒等提供超過2萬余個免費學位。這突出反映了校外美術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即實現“小美術”與“大社會”的互動。

“小美術”與“大社會”的互動,賦予少兒美術教育以新的內涵:美術教育成為面向全體少年兒童的事業,重視教育機會和資源的公平分配,使其能夠惠及廣大兒童﹔美術教育被當成一面反射陽光的鏡子,通過藝術手段來療愈和撫慰那些特殊兒童,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美術教育進一步介入社會,幫助更多兒童成長為時代需要的人才。關愛特殊兒童,提供免費融合教育課程和公開課活動,彰顯藝術教育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力量。

在“小美術”與“大社會”的互動中,將少兒美術教育轉化為凝聚共識的社會行動成為關鍵所在。這種共識包括諸多方面,如藝術可以作為融合教育的工具、作為療愈心靈的工具、作為特殊孩子生存發展的出路、作為傳播理念的公共教育媒介等。針對不同功能,廣州市少年宮進行了相應的課程設計,開設了多樣化的藝術課程。例如,“交朋友的美術課——心際宇宙融合實驗美術班”通過“普通”與“特殊”孩子共同學習美術課,突破“心”的邊際,發現共通性﹔“口述影像”公益實踐藝術課堂通過視覺表述,讓普通孩子幫助盲童認識“世界”,理解生命的不同﹔“開FUN課”融合教育免費公開課,開展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及其家庭共同參與的藝術、游戲、社區活動、社會實踐等﹔“道聽童說——兒童城市交通設計”“不怕水的城市”等以兒童為主體的設計活動,則將美育與社會實踐結合,為當下少兒美術乃至藝術教育提供了新可能。

少年宮還和各地合作,開展了多種社會融合活動,包括每年的“瑕之美”特殊孩子藝術節,以及在北京、廣州、西安等地舉辦的“當我遇見你——世界兒童融合藝術大展”等,將藝術融合的理念推向更廣闊的空間。在這些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特殊兒童並參與到藝術活動中來,幫助孩子們成長。

豐富多彩的少兒美術教育活動讓我們看到,在注重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的當下,少兒美術教育不僅通過藝術訓練給予孩子技能,還通過藝術的方式幫助孩子們懂得如何關愛他人、關注社會。這是少兒美術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所擔當的使命,也凝聚了所有投身這項事業的教育者的努力。在愛的感召下,藝術不斷拉近著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我們為了共同的夢想不懈追尋。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19日   第 08 版)

(責編:周婉婷、杜昱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