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新思路·新氣象”
專訪張掖市委書記盧小亨
記者:過去幾年,張掖取得了怎樣的發展成就?收獲了怎樣的成效?
盧小亨:過去幾年,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有力有效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啃下了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整治“硬骨頭”,打贏了精准脫貧“攻堅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如期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順利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
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我們痛定思痛、壯士斷腕整治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舉全市之力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給予“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的充分肯定﹔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全面完成,“一園四帶”國土綠化造林266萬畝,全省唯一的中央財政支持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獲批實施,總投資165億元的全省首個國家儲備林項目總體規劃獲國家林草局批准,全省首單8.97億元國儲林項目貸款落戶甘州區,在全省率先完成35萬畝造林碳匯交易。全域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在全省率先建成天地空一體化的“一庫八網三平台”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張掖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二是歷史性告別了絕對貧困。在全省較早實現全面脫貧目標,2021年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萬元,高出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多元。率先啟動鄉村振興示范建設,以點帶面推動鄉村振興向全域拓展,鄉村振興考核連續三年排名全省第一,2021年被確定為全省鄉村建設示范市、全省唯一的全國促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成效明顯激勵市。三是生態產業體系初具規模。我們堅定不移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202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26億元,人均4.67萬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綜合能源、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凹凸棒石等新興產業起步良好,生態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38.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以上,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高。四是群眾生活品質顯著改善。我們堅持把85%以上的財政資金投向民生領域,高考綜合錄取率連續十年位居全省第一,公立醫院全部達到二級以上醫療水平,全省首家數字文化館建成投用,四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率先在全省實現全覆蓋,平安指數位居全省前列,法治建設群眾滿意度評價全省排名綜合第一,連續6年成為全省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記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一個重點工作,張掖准備怎樣做?
盧小亨:張掖光熱水土資源好,現代農業基礎好、發展前景好,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探索形成了一批鄉村振興有效機制。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推進“五大振興”,全力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一是抓鞏固提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加大脫貧地區產業和就業幫扶力度,堅決守好防貧阻貧防線,確保脫貧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致富。二是抓富民產業。實施現代農業升級行動,著力打造黑河沿岸優勢農業、沿山冷涼特色農業、戈壁荒漠設施農業三大板塊,構建現代種業、奶牛肉牛、綠色蔬菜、專用馬鈴薯、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六大產業功能區,培育現代種業、奶牛肉牛、綠色蔬菜、設施農業四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積極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不斷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的“糧倉子”“菜籃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爭取“十四五”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充分發揮全國最大玉米制種基地的優勢,瞄准打造中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玉米種子繁育加工基地和百億產業集群目標,推進優質種植基地市場化競爭性配置、“一村一塊田、一企一基地”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三項改革”,抓好建基地、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四項重點工作”,積極創建國家打贏種業翻身仗先行示范區。三是抓鄉村建設。按照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總體要求,採取基礎設施集中建設、農民群眾集中安置、公共服務集中配置、特色產業集中布局的“四集中”模式,因地制宜規劃設計鄉村特色風貌和空間布局,優先推進30個示范鄉鎮、300個示范村建設和6.78萬戶、22.34萬人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張掖樣板”。四是抓鄉村治理。積極推進“五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出台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清單指引,深化標准化黨支部星級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巾幗家美積分超市”“晒被子·比孝心”“敬比賽夸”等活動,持續推進治理高價彩禮、反對大操大辦兩項行動,全面推廣“四級七天”矛盾糾紛調解法,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記者: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張掖將如何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
盧小亨: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重點是通過補短板、強弱項,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實現不同類型地區協同並進的新局面。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張掖生態、區位、交通、通道等戰略地位更加凸顯,也為我們擴大開放合作、補齊短板弱項、加快現代化建設,進而縮小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們將圍繞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突出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設綠色大廊道。張掖地處國家“兩屏三帶”和甘肅“三屏四區”主體功能區核心區域,是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守護好這一綠色屏障,就是張掖對全國、全省大局的最大貢獻。我們將立足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中部走廊綠洲區和北部荒漠戈壁區三大基本形態,以建設“一屏一帶一廊一城”生態功能區為目標,積極爭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二期)工程,大力實施國家儲備林、國土綠化試點示范等政策性項目,持續推進空氣質量改善、水污染防治提升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不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根基。二是打造開放新高地。搶抓“一帶一路”最大機遇,推動建立運行海關工作點和跨境電商平台,用好外貿口岸辦事處等外貿平台,加快出口備案基地建設,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設立境外基地、海外倉、營銷網絡,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打造張掖“一國一品”品牌項目,建設“共建國家”進口商品集散中心及展示區﹔辦好“(祁連山)名山”論壇等活動,建設區域性會展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三是用好開放大通道。立足張掖在河西走廊“居中四向”地理區位,深度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主動對接蘭西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和大敦煌旅游文化圈,抓住用好國家“兩新一重”建設重大機遇,推動實施張掖機場改擴建、蘭張鐵路三四線武威至張掖段、永民高速、甘金公路等跨市跨省重大工程,加快5G網絡、特高壓、通道物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西北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進一步暢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脈”。
記者:甘肅省委十三屆十五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實施“強工業、強科技、強省會、強縣域”行動,統籌經濟與生態,統籌城市與鄉村,統籌發展與安全,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贏得先機主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爭先進位。張掖將如何落實“四強”行動?
盧小亨:實施“四強行動”,是省委、省政府貫徹“三新一高”導向、破解發展難題的科學決策與戰略選擇,重點突出、求實務實,張掖全市上下認識一致、行動自覺。
強工業方面,去年全市一二三產的結構為29.3:19.5:51.2,二產低於全省14.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僅佔GDP的12%,工業“短腿”問題非常突出。基於此,我們謀劃實施工業突破發展三年行動,以綜合能源、新材料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採取專家、專圖、專責、專資、專策“五專”措施,著力打造2個千萬千瓦級風光清潔能源基地和河西氫能示范城市,力爭到2024年工業增加值比2021年翻一番、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翻兩番。
強科技方面,一是豐富創新平台。依托重點園區、龍頭企業創建院士專家工作站、產業研究院等實體化平台,建設一批專家工作室、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產業化科研平台,持續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引導科研成果就地就近轉化。二是突出創新重點。我們要聚焦現代種業、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實行“揭榜挂帥”等制度,把有限的科研、人才資源集中到育種制種、設施農業、畜牧養殖、農業機械生產制造等領域實用技術以及綜合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廣上,著力解決制約特色產業發展壯大的科技瓶頸難題。三是匯聚創新人才。著眼補齊“高精尖缺”短板,優化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引進和扶持政策,實行組團引才、柔性引才、優秀人才回流“三大計劃”和高校畢業生留張來張就業創業專項行動,著力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河西走廊重要人才集聚窪地和創新創業高地。
強縣域方面,按照縣域經濟選型定位,以園區為平台載體引進龍頭企業、發展特色產業、培育主導產業,構建各具特色的產業鏈、產業功能區,探索構建“融資在城市、投資在縣域,研發在城市、制造在縣域,頭部在城市、配套在縣域”的一體發展布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新格局。力爭到202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其中甘州區突破300億元,山丹、民樂、臨澤、高台突破100億元,肅南人均GDP達到18萬元,在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區建設上取得明顯成效。
記者:今年是“十四五”時期蓄勢發力的關鍵一年,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即將召開,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在這樣一個關鍵年份以及未來的幾年間,張掖發展建設有什麼新思路、新舉措?
盧小亨:張掖在全國、全省大局承擔著生態安全、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種子安全、能源安全、戰略通道安全和紅色基因傳承的使命任務。在市第五次黨代會上,我們把國家所需、未來所向、群眾所盼和張掖所能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一屏四城五區”的發展定位和“兩個突破、兩個高於、三個大幅提升”的奮斗目標已經成為全市上下的思想共識和一致行動。
具體工作中,我們將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堅定不移“舉生態旗、走綠色路、打特色牌、造民生福”,奮力開啟經濟綠色轉型、社會持續穩定新局面。一是守護生態屏障。始終把筑牢守好國家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為“國之大者”,圍繞“一屏一帶一廊一城”布局,一體推進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保護建設,著力鞏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水平,加快建設以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立足生態系統多樣、生態產品豐富實際,按照“摸清本底、設計路徑、探索交易、加快轉化”思路,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全力爭取實施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項目和國家EOD試點項目。加快創建國家“零碳”城市,爭取建設國家西部碳匯交易平台,盡快完成400萬畝草原碳匯交易。發揮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優勢,以風光發電項目市場化競爭性配置為牽引,統籌推動“風光水火氫醇”多能互補和“發輸儲運造”一體發展,著力打造2個千萬千瓦級風光清潔能源基地和氫能示范城市。三是培育特色產業。深入實施產業培育“六大行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實施工業突破行動,打好產業基礎再造、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四大攻堅戰”,著力強龍頭、延鏈條、聚集群,打造特色生態工業集聚區。實施現代農業升級行動,堅持“接二連三、農頭食尾”方向,深入推進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強主體等重點工作,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構建“一鄉一品”“一縣一業”“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的現代農業新格局。實施全域旅游業提質增效行動,建成5A級景區3家以上,旅游總收入、旅游接待人數年均增長30%以上。實施數字經濟賦能行動、會展產業培育發展行動、現代服務業壯大行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四是辦好民生實事。堅持把有限財力優先投入民生領域,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便捷化、普惠化發展,更好解決“一老一少一困”等群體“急難愁盼”問題,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得更實。以“三進、三問、三查”為手段,以“保穩定、促發展、惠民生”為目標,通過組織全市黨員干部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問民意、問困難、問需求,查政策落實、查矛盾糾紛、查風險化解,集中解決社會關注、群眾關心、企業關切的突出問題,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