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培養結構和體系

培厚拔尖人才生長土壤(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本報記者 趙婀娜 吳 月 喻思南
2023年03月02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培厚拔尖人才生長土壤(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台,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本版今起推出欄目“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聚焦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評價、支持等環節的制度和實踐創新,呈現亮點、發現痛點、問診難點,探尋基礎研究高水平人才發展之道。

  ——編 者

  “在交流、學習中,我充分領略了數學之美。”不久前,四川大學數學學院2019級拔尖班學生牛睿杰參加了中國數學會2022年學術年會論壇,很有感觸。

  “對於數學研究的興趣,源於高中時‘中學生英才計劃’導師的引領。到了大學,得益於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拔尖計劃’),我進入最喜歡的專業學習,一步步深入數學世界,踏上研究之路。”牛睿杰說,未來將深扎基礎數學領域。

  像牛睿杰一樣,熱愛並致力於在基礎研究領域探索、學習、創新的青少年還有很多。如何打通他們的成才之路?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中起著主力軍作用,而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則事關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激發。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應該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和高校。

  求解人才培養的“算法”

  實現基礎學科人才全過程、鏈條式培養

  “物理研究的意義是什麼?”前不久,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邵立晶在北大“博雅雲講壇”上向同學們拋出問題。

  在他看來,基礎物理研究的進步,將促進國家整體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從事的研究,嘗試在人類的知識邊界上作出開拓。”邵立晶於2005年考入北大,先后完成了本科和博士階段的學習。“物理學院的本科教育注重思維的培養和視野的開拓。在良師的啟迪與熏陶下,我對物理產生了矢志不渝的熱愛。”邵立晶說。如今,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他希望培養更多投身基礎物理研究的人才。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基礎學科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力量。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是主動應對國際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

  採訪中,多名高校負責人談道,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具有周期長、投入高、見效慢等特點,在人才選拔、分類指導培養等方面還面臨一些挑戰。近年來,圍繞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相關部門持續探索、匯聚合力。

  如何實現人才全過程、鏈條式培養?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介紹,2013年,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啟動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10年來,已培養7000多名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探索高校與中學聯合發現、培養基礎學科創新后備人才的模式。

  如何讓人才培養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介紹,202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啟動實施“強基計劃”,著力選拔一批“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進行專門培養。項目實施3年來,共錄取新生1.8萬余人。

  同時,為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打破原有培養定式,“拔尖計劃”穩步推進。據了解,“拔尖計劃”自2009年啟動以來,已進入2.0階段,目前依托77所高水平大學建設了288個基礎理科、基礎醫科、基礎文科領域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近年來,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取得成效,但也受到一些因素制約。如何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機制和環境、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人才培養結構和體系,是新時代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說。

  探索教學改革的“乘法”

  創新科教協同、導師制、本碩博銜接等培養模式

  推進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需要創新拔尖學生選拔機制、本碩博銜接培養機制、國際交流合作機制、長周期評價機制等。記者採訪獲悉,各高校積極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求解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算法”。

  新學期伊始,清華大學行健書院2020級本科生何育航正在車輛與運載學院特種動力團隊從事飛行汽車的控制研究。行健書院是清華大學落實“強基計劃”推出的實體書院之一,力求探索強化基礎、科教協同、導師制、本碩博銜接等新型培養模式。

  “高中起,我便對飛行汽車有濃厚興趣。很幸運,大一時,我遇到了對應研究方向的導師。”在何育航看來,書院“大魚前導,小魚尾隨”的師生“從游”模式對學習有很大幫助。此外,在“一人一策”個性化培養方案下,何育航還可以自主設計課程安排,在強化數學、力學等基礎學科素養的同時,在導師指導下將個人培養計劃與未來科研方向緊密結合,“如今,我的未來規劃逐漸清晰,理想也更加堅定。”

  “培養創新人才,要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稟賦,堅定學生的學術志趣。”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說。

  為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基礎研究,多所高校將學科交叉、科教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2022年,在第二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提問與猜想”活動中,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生物醫學科學方向(基礎醫學基地)學生樊繼綱的項目“開發端到端的AI加速變構藥物設計方法學”獲得了特等獎。

  “致遠學院與醫學院為我們提供了交叉學科研究的優質平台。我自主申報了多個本科生科研項目,並有機會參與國際頂尖實驗室的科研實習。”樊繼綱說,自己大二時就進入實驗室,跟隨兩位導師開展科研探索。

  採訪中,也有高校負責人談道,在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中,還有一些問題仍待探索,比如,在一些培養基地,高水平名師師資相對不足﹔小班研討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的比例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與頂尖大學相比,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支撐平台尚有差距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擬深入實施國家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戰略行動,圍繞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加強關鍵要素建設和創新能力培養、加強科教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示范區建設、加強人才培養數字化建設、加強機制創新和條件保障等重點工作深化改革。

  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2月上旬,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中科先進院實驗學校迎來了“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的中小學科學教師。校園裡豐富的科學元素,吸引了老師們的目光:智慧庭院裡設有智能化澆灌與光伏系統、魚菜共生系統,便於開設智慧種植、生物環境等特色課程﹔智能制造實驗室裡,學生們可以開展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實驗。

  “我們要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真實的實驗情境,讓孩子們感受科學的魅力,提高科學素養。”參觀學習后,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光明)科學教師蘭天也說。

  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需要加強不同學段的銜接協同,特別要注重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協同配合。“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個體科學素養形成的決定性階段,科學教育的重點在於基礎教育。”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說。

  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需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打開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在“課后服務”板塊的科普教育專欄,學生們能上“科學公開課”、漫游各地科技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完善課程設置、豐富教育資源等政策措施已逐步落地。據介紹,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中,小學科學與初中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學)的總課時佔比增至8%—10%。教育部還聯合中科院開展“院士專家科普教育公開課”,為師生、家長提供優質線上科普教育資源。“全國科學教育暑期學校”中小學教師培訓、“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等,則有助於提升中小學教師開展科學教育的實踐能力。

  此外,還需統籌校內外資源。辛兵介紹,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聯合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組織實施“‘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多渠道為中小學提供高質量科普服務。下一步,還將發展壯大專家隊伍,匯聚線上線下優質科教資源,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等。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指導各地各中小學廣泛開展課內外科普教育活動,切實提升科學教育質量,著手研制中小學科學教育亟須的裝備標准,切實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建設等。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