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記錄偉大時代 描繪奮斗畫卷

2023年02月03日09: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記錄偉大時代 描繪奮斗畫卷

連日來,人民日報社派出多路記者,參加2023年“新春走基層”採訪活動。他們奔忙在城市鄉村,探訪工廠車間裡一線工人鉚足干勁搶抓生產,田間地頭種糧大戶精心管護農田設施,物流運輸線上工作人員加班加點保障運輸通暢……

錦繡江山如畫卷,縱橫當有凌雲筆。本版刊發幾位記者的採訪感悟,以展現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記錄偉大時代的奮斗風貌。

——編 者

物流園裡 看見活力中國

本報記者 侯琳良

“新春走基層”期間,我在山東壽光走了一圈。1月11日凌晨,我實地探訪農產品物流園,走進蔬菜大棚、蔬菜合作社、村衛生室等地,對蔬菜種植和運輸有了更深的認識。

當下正是蔬菜流通的重要時期,壽光連接人們的春節餐桌,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生動縮影。一個個場景、一段段講述、一個個故事,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注腳。

在壽光,我感受到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奮斗的勁頭十足!在農產品物流園,蔬菜經銷商紀振男凌晨三點就開始忙碌,滿心歡喜:菜花不愁賣了,開始掙錢了!在東斟灌村的蔬菜交易市場,打包一盒盒彩椒,裝上一輛輛卡車,准備發往成都等地,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在洛城街道衛生院,走進發熱門診、呼吸科住院區,看到藥品充足、床位充裕……

彩椒菜農黃志強讓我印象深刻,他接受採訪時話不多,但說起今年計劃時充滿期待:今年市場旺起來,要好好打理自家的蔬菜大棚,讓日子像這辣椒一樣紅!同行的壽光市委宣傳部同志感慨:壽光人正鉚足勁,搶抓發展新機遇!

物流園人頭攢動,衛生院秩序井然,紅辣椒映紅菜農的臉……從蔬菜之鄉的蔬菜交易紅火,看暢通國內大循環﹔從菜農憧憬2023年紅火生活,看提振經濟的強烈信心。物流暢起來,信心強起來,在壽光,我看到一個活力中國、一個紅火的2023!

建設工地 體驗趕超熱潮

本報記者 羅艾樺

重大項目建設是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抓手。跑好“第一棒”、按下“快進鍵”、奪取“開門紅”……廣州一些重大工程為搶抓進度,假期也不停工,加緊建設。

今年“新春走基層”,我首站選擇了中建鐵投廣州(黃埔)威創智慧園工地,跟工友們一起逛花市、寫春聯、吃團圓飯……新年伊始,廣州強調“堅持產業第一、先進制造業立市不動搖”。威創智慧園項目交付后,將用於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這裡,跟主動留下的外地工友們共迎新春,格外有意義。

1964年出生的潘世富來自河南新縣,在中建三局工作,曾先后在珠海橫琴口岸、廣州星河灣等項目工作。他已記不清有多少個春節是在工地度過的。“明年就要退休了,這個項目是最后一個了,站好最后一班崗,意義尤為不同。”採訪中他說。

這個城市還有很多個“潘世富”,把年華奉獻給城市建設,用勤勞踏實,跑出工程建設的“加速度”,描繪出欣欣向榮的未來生活。

“開吃啦!”採訪結束后,潘世富被工友拉到飯堂吃團圓飯。他說就算離開崗位,也會經常回來看看。我想,廣東改革發展先行一步,身處其中的人們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必要性的感受更深。春風浩蕩征途新,揚帆破浪正當時。相信老潘再回來走走轉轉時,一定會自豪於自己參與建設的這座城市,已經在春天的故事裡再敘新篇。

繁育基地 探訪產業振興

本報記者 王錦濤

在甘肅,洋芋、土豆、馬鈴薯,曾被戲稱為定西“三寶”,這背后是定西人的自嘲。如今,馬鈴薯產業鏈不斷延伸,當地人感到發自內心的自豪。改變的底氣何在?帶著這個問題,我來到這裡實地探訪。

“新春走基層”時,從地頭倉儲窖到公司生產線,從農民的新房子到科研所的育種棚,每到一處,我都倍感振奮:振奮於群眾的干勁、企業的拼勁,振奮於大伙兒相信馬鈴薯能成大產業,土地能生金。這方曾被聯合國專家評價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土地,現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

育出“金種子”,才能結出“好果子”。同行的安定區馬鈴薯產業開發辦公室的同志介紹:安定區年產7.5億粒優質脫毒種薯,銷往內蒙古、四川等省份,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國家。

種子好,還得願意種。在魯家溝鎮將台村,1988年出生的李軍,是村裡最年輕的“老農民”。李軍說現在種地靠科技,從播到收都有農機具。種子政府幫購,肥料補貼八成,地膜補助1/3,今年他打算再多種138畝馬鈴薯。

現代農業企業,對發展現代農業十分重要。馬鈴薯產業如何延伸產業鏈、提高科技含量?在一家馬鈴薯全粉加工企業,透過玻璃牆,我看到原料入口處還是一顆顆沾泥帶土的馬鈴薯,12道工序后,已是一袋袋雪花白的馬鈴薯全粉。

天寒地凍,踏雪進棚。在定西市馬鈴薯研究所,馬鈴薯脫毒種苗上,白色絨毛泛著亮光,正點亮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設施農業 見証紅火日子

本報記者 邵玉姿

棚外白雪皚皚,棚內綠意濃濃。今年“新春走基層”,我來到河北省灤平縣,探訪蔬菜大棚。近年來,灤平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如今,平均每天有60噸蔬菜從這裡的大棚出發,走向京津市民的餐桌。

時隔6年再來,變化很大。一變在數量。灤平“八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僅蔬菜大棚便有2000余座。二變在質量。土牆變磚牆,水泥拱架升級為鋼管拱架。當地還在土壤貧瘠地塊引進種植珍稀食用菌,推動設施農業提質增效。三變在產量。大棚升級疊加品種優化,產量效益連連提升。

走進大棚,看的不僅是豐收的景象,更是群眾增收的圖景。在灤平新碩農業發展公司,近八成職工是當地村民。大棚裡,當我說起蔬菜長得好,管護員馬桂蘭馬上接起話頭說:“日子過得更好。”我還遇見了37歲的村民申雨陽,雖是殘疾人,但他在公司裡削菇削得最快,收入最高。自信樂觀的他深深感動了我……

灤平設施農業的發展,切切實實促進了群眾增收。“最早種芹菜,一年一畝地頂多掙萬把塊﹔后來種黃瓜、西紅柿有3萬﹔這兩年種草莓,收益達5萬以上。”灤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呂連寶跟我算起對比賬來。

採訪路上,年味濃濃,暖意融融。街頭巷尾挂滿紅燈籠,新樓窗戶貼滿紅窗花,貨車來來往往,集市人流不息……棚內豐收繁忙,棚外生活繁榮,這些都是人們日子紅火、生活幸福的見証。

老舊小區 感受濃濃溫情

本報記者 喬 棟

今年春節前夕,我來到山西省靈石縣,採訪老舊小區改造。靈石縣是山區縣,在山西很有代表性,“兩山夾一溝”的地貌決定了山區縣老舊小區的面貌以零散分布、規模小為特點。

靈石縣很多老舊小區建在半山腰上,改造時供水施工難度大。有的小區“臉貼臉”,呈現“犬牙交錯”格局,奧成公寓卻因為一排深色透明的玻璃電梯,讓人眼前一亮。採訪時,我正好碰到從6樓推著丈夫坐電梯下樓看病的趙女士,她說:“以前得雇人往樓下抬。”

說一千道一萬,改造的落腳點是群眾的獲得感。在採訪途中,我碰到了六七名小區住戶,大伙兒聊得熱火朝天。住戶們介紹,物管會成員方惠良為了不讓水管被堵住,大冬天拿竹竿通下水道,他還多次自己墊錢促成小區安裝電梯……這些故事,將變化一一展現。

對存量住宅不能一拆了之,而是要提升“裡子”“面子”,改善群眾居住體驗。山西住建部門沒有“一刀切”,而是“分區分策”,暢通群眾表達渠道。用住建部門同志的話說:“把最‘貼身’的衣服,給老舊小區穿上。”

採訪時正值寒冬臘月,靈石縣的街頭熱鬧非凡。“合碗子”冒著熱氣,趕集的人步履匆匆﹔“二十四、打掃窯”,透過窗戶,我看到奧成公寓的住戶們正忙著收拾屋子﹔住戶們彼此相望,在改造一新的保溫陽台上擦玻璃、貼“福”字……這些場景就是對幸福最好的詮釋吧。

警燈彩燈 致敬平凡英雄

本報記者 金 歆

今年春節期間,我關注的是社區民警這個群體。我來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中關村西區派出所。中關村西區派出所所轄區域既有繁華熱鬧的大型商圈、人流密集的寫字樓,也有許多居民小區,守護平安可謂不易。

為了守護居民平安過年,節前,民警既要做好安全宣傳,又要及時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如何做到?我首先跟隨蘇州街路社區民警、兼任社區黨委副書記的毛曉波一同巡查,和他一起入戶做節日安全宣傳﹔一路上遇到的居民,幾乎都會和毛曉波打招呼……

微不足道的小事,日積月累就凝結成了警民魚水情。“毛警官,多虧您發現消防安全隱患。”“謝謝您聯系物業,給小區裝充電樁”……採訪中,路過轄區裡一戶困難家庭,我們入戶探望﹔臨走時毛曉波隨手晃了晃液化氣罐,發現快空了,就立刻找人幫忙換。

明亮的警燈與節日的彩燈,在春節期間同時閃爍。在轄區內的一家商場,民警指著保安人員說:派出所組織保安人員閃亮肩燈,走出樓宇,織密轄區巡邏網絡,形成“點有人守、線有人巡、面有人看”的格局。

採訪快結束時,天空飄起了零星的雪花,伴著簌簌寒風,扑打在行人的臉上和身上。看著道路兩旁挂滿的紅色中國結,我不禁想,萬家團圓時刻,有那麼多人民警察在街頭巷陌、繁華商圈、公園景區,守護著我們,讓人倍感安心。向這些平凡英雄致敬!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3日   第 06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