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甘肅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新思路·新氣象”之天水篇
天水市:唱響新時代奮斗者之歌

素有“隴上江南”美譽的天水市,近年來經濟發展穩步提升,居民收入屢攀新高,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天水市第八次黨代會上,新一屆市委領導班子繪制了天水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天水市著力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集成電路封測產業聚集區、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和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奮力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天水,以實干篤定前行,唱響新時代奮斗者之歌。
強化保障,推動鄉村振興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天水市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准下116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92.08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摘帽。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底線。”天水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哈福海說,天水市嚴格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建立行業部門信息數據共享對接機制,定期開展動態監測,並對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和突發嚴重困難戶,以及所有低保戶、殘疾戶等特殊困難群體,開展拉網式排查。同時,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落實情況月報制,定期跟蹤回訪,做到易返貧致貧人口不落一人,並精准分析返貧致貧風險,全覆蓋制定易致貧返貧戶“一戶一策”幫扶計劃,分層分類落實幫扶措施,實現了“一戶不返貧,無人新致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天水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繼續激發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奮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天水市突出產業振興的“治本”作用,抓住“因地制宜”這個核心,激發內生動力。在秦安縣五營鎮龍頭山產業園裡,果農正忙著為花椒樹鋪黑地布、施肥。“這裡栽植了1200畝優質大紅袍花椒,同時套種七月菊等林下經濟作物,果農收入顯著提升”。五營鎮鎮長王智軍說。截至目前,秦安全縣林果總面積90.93萬畝,總產量104.7萬噸,總產值38.57億元。
今年以來,天水市以“春風行動”開展為契機,緊緊圍繞“春風送溫暖就業送真情”活動主題,搶抓先機,及早著手,多措並舉集中為務工人員提供就業幫扶,制定了《2022年全市推進勞務輸轉和就業幫扶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15條操作性強的“硬核措施”,扎實做好組織輸出、勞務品牌培育、農民工返鄉創業等重點工作,引導城鄉勞動力全方位多渠道就業,推進勞務輸轉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目前,全市已輸轉城鄉勞動力61.86萬人,其中組織包專列(專廂)84列(廂)、專車385輛,開展“點對點”輸轉2.67萬人。年度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超過5萬人,形成了年輸轉70萬人次以上的“勞務大軍”,年創勞務收入超過190億元。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必須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天水市將切實把重中之重、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實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放、干部配備等方面,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讓鄉村的人氣越來越旺,發展后勁越來越足。
優化結構,聚力工業強市
2021年12月28日,“中國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單發布,天水市“‘產業鏈鏈長制’推動工業強市戰略實施”案例從全國1500多個改革案例中脫穎而出。
天水居陝、甘、川三省要沖,處西安、蘭州兩大省會城市中點,是國家老工業基地和甘肅省裝備制造業兩個聚集區之一,在機械制造、電工電器、能源化工等方面有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
20世紀60年代起,天水憑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形條件,成為“三線”布局和建設的重要城市之一。得益於“三線”建設,奠定了天水工業經濟發展基礎,催生出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產業體系。
近年來,天水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擴大總量、提升質量、優化存量、培育增量,全市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經濟成為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甘肅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寬敞整潔的生產車間裡,一台台機器人正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機器人手臂快速轉動、抓取、加工。“我們的裝配系統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了自動化,20秒可以加工一件產品。”甘肅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分廠廠長劉兵兵說。
不隻海林中科,華天電子、東旭光電新材料等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岷山、星火等企業“出城入園”,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醫藥食品等產業加快改造升級,天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增容”,產業承載力不斷增強。
工業穩則經濟穩,實業興則經濟興。實體經濟是‘十四五’經濟發展根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天水上下將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截至目前,天水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全面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顯,新增市場主體7.01萬戶,達到17.79萬戶。“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行政審批事項由1059項減少到179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2.7%。天水國際陸港加快建設,中國(天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公共服務平台建成運營,天水海關開關運行……奮進的天水,正匯聚起發展的磅礡力量。
利民為本,增進人民福祉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古往今來,天水人篤信“過日子”的淳朴邏輯。從米價菜價到藥價房價,從教育公平到社會保障,群眾生計的方方面面,檢驗著施政者的政策取向。
天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教育、醫療、養老、城市建設、交通道路等“民生賬本”成績亮眼: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684元增加到32461元,年均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499元增加到10070元,年均增長9.3%。
——城鎮新增就業25.52萬人,年均輸轉農村勞動力69萬人以上。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標准、城鄉低保指導標准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水平逐年提高。
——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衛生資源總量增加、結構優化,每千人擁有醫療機構床位達到5.98張,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教育事業更加優質均衡發展。建市一中麥積校區、市三中新校區等學校64所,新增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位3.1萬個,秦安“園區+走教”辦學模式得到教育部肯定。
近5年來,天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了73平方公裡,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57%。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持續完善,行政村衛生公廁實現全覆蓋。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當地先后制定出台了《天水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天水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法規,全面落實生態環境質量預警、通報、約談制度。全市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大環保”工作格局基本建立。截至目前,天水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地表水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結果連續達標,森林覆蓋率達到36.72%,2020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超350天。
老舊小區改造、水電路網提升等市政設施項目有序推進﹔藉河、渭河生態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如期完成……天水市將咬定青山不放鬆,持之以恆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把發展硬道理更多體現在增進人民福祉上。
走進羲皇故裡,漫步藉河邊上,綠水逶迤,青山相向,新天水正款款而來。
相關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